
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中區黨部在二二八前夕舉辦「民主的滋味」親子廚房活動。
邀請《民主的滋味:自由之前-入獄、囚禁、判刑,附著在日常味蕾上的衝撞與反抗》一書共同作者陳燕琪,來與大家分享二七部隊與飯丸的在地故事,參與對象是國小一到五年級的孩子以及爸爸媽媽們,有的家庭全家出動,現場也有中班與大班年紀的小孩一起加入討論。
活動一開始放出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的一幅版畫,那是日本旅人正吃飯丸的模樣。燕琪問孩子:「你覺得這是在室內還室外?」「他們喜歡吃飯丸嗎?你怎麼判斷的?」透過提問,讓孩子集中精神觀察版畫裡的細節,講述日本曾經統治台灣,包三角的飯丸也因此傳進來,影響台灣的飲食文化,並由此展開二七部隊與飯丸的在地故事。
燕琪從查緝私菸介紹二二八的來龍去脈,問起二七部隊組成的性別是男還是女?
有小孩立刻回應不一定,另外有些小孩認為男生力氣比較大,能夠上戰場。而作戰並非僅是戰場上的事,如果這樣還能夠做什麼?「送飯丸」「煮飯」「洗衣服」「包紮」「協調衝突」就在小孩熱烈提出想法之際,燕琪詢問還有沒有包含照顧大家的小孩?大家異口同聲回應:「有!」所以二七部隊的組成既有男生也有女生,他們共同合作,抵抗當年的中華民國軍隊。
而那時二七部隊與中華民國軍隊兵力懸殊,他們為了引開軍隊,保護台中,決定移動到埔里,明明知道很危險,明明可能不會贏,為什麼還要挺身而出?孩子們紛紛回答:「明知道會失敗,但想保護在台中的人,他們心很厲害。」「就算輸了還是很厲害。」「因為他們用生命保護了大家。」就算很危險,就算很艱難,但還是挺身保護家園。
中場是捏飯丸時間,我們用此活動紀念二七部隊奮勇抗戰、無畏強權精神。小孩帶自己喜歡的餡料,小歐盟準備白飯、蛋、海苔、梅子、昆布,燕琪也特地準備高湯飯與醃蘿蔔並鼓勵大家除了包自己的飯丸之外,也可以送給他人,許多小孩大人很享受的吃著飯丸,現場氣氛溫馨。
後來燕琪用《恐怖的檢查-台灣二二八事件》版畫,帶著孩子思考被射殺人民的家人,他們的心情是什麼?後續又遭受到什麼樣的對待?如果他們一直傷心到現在,我們又要如何安慰他們?如何不要再讓這樣令人傷心的事情發生?透過這個活動,讓大家認識歷史,並從中得到安慰,燕琪帶了台灣二二八百合徽章給現場參與的小孩大人,請小孩閱讀台灣二二八百合徽章的文字,以百合花做為象徵,撫慰受傷的心靈。
國小的小孩真的有辦法知道台灣歷史並且能夠一起討論嗎?從現場孩子的狀態,我們清楚小孩可以知道二二八,知道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,提出的想法也很精準,只要我們開始跟小孩認真討論。
願大家不忘二二八,記得台灣土地發生的事情。